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行业资讯房产快讯正文

重磅丨2018年房企粤港澳大湾区战斗力TOP30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时间:2019-02-26 11:48:55 浏览次数:291 来源:亿翰智库(ehresearch)

前 言

2月18日,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出台,用11个章节约2.7万字,详细的勾勒出湾区各政策大方向。

《纲要》落地,利于在当地有土储的企业的价值重估,但粤港澳大湾区本就是房企竞相布局的热土,众多企业比拼,谁才是湾区真正的战斗王者?

特此,亿翰智库推出《2018年房企粤港澳大湾区战斗力TOP30》,从攻击力、侦察力、控制力、机动力、防护力、保障力六大维度全面对比分析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,并分析结果背后的企业发展逻辑。

战斗力TOP30,本土企业上榜25家

“本地虎”经营管理能力显然更甚一筹,战斗力30强中,本土企业上榜25家,占比83%。榜单TOP15名额清一色的被本土企业占据,TOP20仅两家外来房企上榜。

本土企业占优,主要得益于三大原因:

其一,竞争格局使然。粤港澳大湾区本就是众多规模房企发源地,在亿翰智库《2018年1-12月中国典型房企销售业绩TOP200》榜单中,28家千亿房企里15家发源于湾区市场。典型如碧桂园、恒大、万科、保利等,这类企业规模优势明显,资金充裕,在全国化布局过程中就以大湾区为大本营向外扩展,整体先发优势明显。

其二,本土文化影响。整个广东市场的人文环境相对比较务实,讲究原则,追求细节,强调效率,与其他区域的做事风格有较大的不同,故贸然进入,很容易造成水土不服,典型如在东莞市场上,就曾多次出现外来品牌房企“高调”进莞,后期却“动静不大”的结果。

其三,土地出让方式多元。如惠州、中山等城市拿地仍以收并购方式为主,同时广深等市场又处于存量开发阶段,拿地以城市更新和一二级联动为主。收并购、城市更新等模式大大拉长投资周期,作为一道隐性障碍降低了外来企业快速布局湾区的速度。

注: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请联系本站,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